刚刚看到了Nvidia在6月3日最新发布会的视频,感觉到了震撼。这种震撼是多种心情的结合体,包括兴奋,着迷,担忧,恐惧,好奇等等。不过,由于我个人目前的事业状态,我想我的担忧和恐惧情绪会比正面的情绪更多一些。

在这次Computex大会上,介绍的新的AI模型可以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它的主要观点是,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升维”。比如,将用户输入的文字升级为语音,甚至图像。将用户之间进行视频通话的二维画面升级为3D模型,等等。除此之外,这些成果还包括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可以自主进行决策的无人工厂车间,以及仅需人类滑动画面中的图像就可以生成的实体仓库或者车间等等。这些如果得以全面投产,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各种生产线上普通工人的打击也将是巨大的。

我在反思,为什么现在的我对这样革新性的技术会有这么大的负面看法。我觉得是这样的:对于如今已经年长的社会人来说,他们已经在既有的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生态位和资源,AI的发展有可能不会影响他们依靠历史的惯性平和地度过余生。对于现在尚未理解这个社会运行逻辑的孩子们来说,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本来就是从0开始参与竞争的他们,仍然拥有无限的可能。然而,对于我们即将或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不仅扎根未稳,缺少社会地位和资源,而且我们过去的学习已经为我们打上了旧时代的烙印,未来的奋斗之路,必然还要进行痛苦的蜕变。

近年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震动已经越来越强,连普通人都能感受到这种震动了。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我认为人工智能将掀起一场划时代意义不亚于内燃机的发明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将有人乘着风口扶摇直上,但更多的人会带着旧时代的尘土迷失在新时代中。但可悲的是,我并不能看清在目前的状态下,什么样的学习之路,能带领我尽可能地迎接新时代,接受新时代。我只能自己去摸索,至于结果,只能由时间来验证了。

我能确定的是,按照往年传统的软件工程学习方式,得到的肯定是守株待兔的结果。因此,我选择参加联培,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联培的实验室课题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图像处理方面的AI应用。我相信这些内容是有助于我更深层次地理解AI的。我目前对AI的恐惧,我想更多的是源于未知。在未来更加了解AI,我想不会是一件坏事。

其实,选择联培是一步险棋。这意味着我放弃了研二直接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放弃了最快速变现的机会。在最坏的情况下,我的这一选择会导致我硕士毕业时没有实习经历,就业面临困境。当然,这个选择也带来了可能的更好的未来,比如在AI或者CS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以便未来走得更远。现在来看,一切皆有可能,但不是我能左右的。只能期待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辜负拥有的资源。

当然,选择联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流的科软培养方案给我一种廉价感。研一一年的学习以后就快速实习就业,我觉得并不能积攒起什么真正的知识或能力,而更多的是通过企业的面试这个“门槛”。然而,AI的变革在未来一定会对企业的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到那时,我不希望自己带着无知慢慢等待被裁员淘汰。另外,选择研二实习,意味着研一上学期在合肥,下学期在苏州,研二以后直到毕业前又会有两三段实习经历,有可能都不在同一个城市。那么,我动荡的三年读研生活将到处奔波,可能的社交生活将非常撕裂,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尴尬的是,我参加的实验室似乎有很多优秀的人。不仅仅是各种985本科的学生、保研早已参加组内工作的学生,甚至有本科清华的四川省状元学生。跟他们相比,我的履历暗淡无光,注定要从底层开始努力工作,我也愿意接受这一点。其实,我一直能感到我面对比我强大的同龄人会有畏惧感。这种感觉在高中时相当明显,因为省实验毕竟人才济济。面对比我优秀的人,我会感到自己的卑微,然后难以用平常心去进行社交活动。然而,我自己也能感觉到,我的这种心态是毫无必要的。在本科阶段,由于学校层次的问题,这种感觉消退了。本科的同学们,并不存在某一个人让我感到我“不如他”。与之相反,我始终认为我是我本科的学习环境中最优秀的那一个,直到现在我仍然这么认为。现在,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这些优秀的人又将进入我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这一次能做得更好。

其实,现在的状态是相当美妙的。对未来抱有期待的幻想和不安的情绪,可能比真正地进入未来实际加入那样的生活更令人感到快乐。例如,在考研期间,我有时会期待真正考上后的生活。现在真的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虽然的确很快乐,但身在其中却失去了从外面窥见全貌的乐趣。我希望我能保持这种心态,乐观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